不带走一片云彩又名Gone with the Cloud
挺像我的父母,也如我想要的转瞬即四散而去的对死亡的庆祝
以短片的体量关注现实题材,导演的锐气和野心呼之欲出。首映后的交流环节,有观众认为无名女孩不应该由男性来拯救。但其实要说老吴真的拯救了谁,大概也只是在不断找人的过程中为无名女孩的遭遇而感到义愤,放弃了一些toxic masculinity,做了一件他原本不会做的事,从而拯救了他自己(当老吴完成这个转变,开始学着尊重女性和尊重生命,他就从黑白世界离开,分有了无名女孩的彩色)。现实经常让人不爽,但是我们真的因此而需要更多**吗?
观众:为什么要把女性刻画成毫无反抗能力的受害者,连**都要男性代劳,这让我感觉不适。导演:不舒*,就对了!你去电影院是为了让自己舒*吗?女性导演不一定要与女性议题挂钩,我就是想拍男性视角。我拍的男性视角是偏颇的,但是电影是一门主观的艺术,我就是想表现我主观的偏见。(这段Q&A让人印象深刻)
“去First要钱吧”攻击性太强了哈哈。看映后导演ego属性也特别浓,但接连两部观众的口碑和这部影展之路的不顺,看到了导演开始对自我创作的审视。我支持有野心的导演,但创作者在表达上的别扭,是因为没有收到预期的反馈,而不是认知真正发生了变化,或者去了解讨厌的原因。人不可能迎合得了你不理解/接受的东西,女性当然可以拍任何题材,包括男性,女性的塑造本就不应该是完美的,大家为何期待新女性形象和女导演,是因为你拍的女性没有挖掘去出新东西/视角,大家都看够了、看厌烦了,谁都在无名女尸上分一杯羹,包括荧幕外的不自觉。
讲述者视角方面,镜头冷静,把观众摆在旁观者位置,没有给一个参与故事的渠道,这十分安全,但明明片中讲述的世界就是我们所处的世界;讲述过程没有形成冒犯,但讲述的结尾伴随着钢琴曲的满城**又想落在荒诞,算一种比较拧巴的交流方式罢。
看在梅县和小**的份上,两星(求求新人导演别动不动致敬动不动搞黑白影像
很失望,明显模仿大佛普拉斯。很喜欢导演的性格,但不喜欢如此男凝的视角。导演说,女性也可以拍男性视角的故事。我同意。我也很认可戴锦华老师说的:“女性可以不只是拍女性视角,女性可以拍任何视角。”但是,请你们的镜头不要带着侮辱女性的意味,不要永远把女性放在下位者让个男人来拯救,这不叫男性视角,这叫**视角。
女性作为受害者只能依靠男性才能被看见?
**版的大佛普拉斯,调调也太像了
从开头对大佛普拉斯的模仿就令人不适。故事要探讨的似乎是“有弟弟”的女性所遭遇的困境,但性别议题并没有深刻的展开,反而让人困惑为什么一个女性导演会以如此男性凝视的方式呈现女性形象。如果女导演也以这样的方式塑造女性,我们为何需要 特别扶持女性导演?请山一也认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