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格曼:人生中的那一年原名:Bergman — ett år, ett liv,又名伯格曼:大师狂想(台)、Bergman: A Year in a Life
.
素材没剪好,中段铺陈大量花边纪事烘托人物矛盾立体、具有争议性的一面,结尾又迅而捧至云端,造成了叙述节奏上的割裂和失衡。嘛,大师毕竟是大师,随便拗个流水账都让人膜到无言,以其标志性的创作年份为轴心来布局是个不错的点,可惜执行差点火候。比起超乎常人的工作狂特质,伯格曼最非凡的禀赋还是以戏剧为镜面,投射自身浩繁的生命经历,影像之于他不仅是革新行业语言的道具,更是与现实隔岸相对、刺破雾障的魔灯。
伯格曼果然和他电影里体现出的一模一样。。。一个支持过**的暴君 从小就受损的心理 孤独而永远寻求一种*藉 特别怕死、特别缺安全感 敏感**。。。 工作狂。。。但是因为是个天才 所以被原谅了也自我原谅。啊 多么真实的灵魂。
作为他的粉丝,只想和屏幕上的他多呆每一秒,想在家里放一个放映机****循环放。
混杂伯格曼作品和个人生活,跟着电影回味之前看过的每一部,都是好深刻的观影记忆。在尤伦斯看完片,走了一段漆黑的路。
聚焦1957最多产的那一年 也算是对伯格曼私人生活的趣味补充;艺术上的暴君大师另一个层面是家庭中的甩手掌柜 夏日 女性 剧场 电影 胃痛;等BFI发行了再看看240分钟的TV版本
伯格曼让我知道一个焦虑的不吃***的胃病患者也可以当一个长寿的工作狂,加油活下去,奥利给!
(通常来说)一部纪录片中美国教授访谈的部分一定是最无聊的;如今导演纪录片汗牛充栋(通常亦滥竽充数),像PB那样拍JF的**一去不复返了。后CoinCoin&Petits Arrangements avec la vie
以1957,柏格曼最關鍵的一年作為軸心。那年手上六個項目在運轉,包括日後名留青史的"第七封印"與"野草莓"。個人生活一團糟的柏格曼,全副精力都用在事業。也開始從自己身上挖掘靈感。要了解他就要看他電影,比自傳還誠實。這片最獨家的料是他**沒播出的訪問。提到他才是被打最兇的孩子,弟弟比較受寵。紀錄片從而提出,"芬妮與亞歷山大"裡,或許柏格曼其實並非亞歷山大,而是沉默旁觀暴力的芬妮(?!)
1957年,那个时候跟老伯一起见证他的人生和电影变化的那些人很多都不在了。很多东西都读过或者在别的纪录片里见过,除了**的采访。很久没看老伯了,在看到****的瞬间,心里竟然叫出了小艺的名字。哎呀!
看片前完全不知道伯格曼是这样一个暴君型导演,他把自己的焦虑、偏执、痛苦完完全全投射到每一个角色身上,他孤独的只剩下电影,却足以为世人启迪。“我拍了那么多关于生命与死亡的影像,没想到生命也终于追赶上了我。”再见,世上再也没有这样伟大的艺术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