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错的编年史:出/入亚洲之旅原名:Anachronic Chronicles: Voyages Inside/Out Asia,又名アナクロニック・クロニクルズ
Lu *** and Yu Araki share home video-footage of their 90s childhoods in all their funny, celebratory, awkward and banal glory. Edited together remotely during the pandemic, the two artists ******* early home video technology, the social status of this footage in different contexts (both migrated as children), and also how these images were made and circulated. Their playful yet...
比起 anachronism 我看到的更多的是 anatopism,或者说在两个亚裔家庭的**史和旅行史里,影像呈现给我的不只有时间的倒错更有空间的倒错,尤其是在前半个小时,我时常需要努力分辨片段拍摄于什么地点、属于哪个家庭——video of diaporic homes are also diaporicized. 对话保留了视*会议录音的质地,且那种讨论的氛围和谈及的话题,让我很快联想到制作和收听播客的体验。我忽然想起小时候家中很多家店都与家庭成员的流散经历有关,从来自中东机场免税店的巨大磁带收音机,到同样在画面右下角带日文时间码的索尼 DV,和后来公交车车载电视时常播放的白人搞笑家庭录影一样,形成了某种 90 年代到世纪初城市家庭的集体记忆,而本片让我意识到这样的记忆不止属于中国东南沿海,更在其他进进出出的亚洲家庭中弥漫。
更像是围绕家庭电影的**,对谈的形式意味着以当下的眼光重回当时,从而引出关于技术与(家庭)权力的探讨。家庭录像所呈现的从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个体旅行经验与**经历直观地展现着亚洲的内部流动性(映后还特别提及了刘呐鸥),不过我发现更有趣的是上海话与日语的相似性似乎会使两位创作者提供的家庭录像变得更加难以区别-反而构成一种“声部和谐”的亚洲。看的时候同时也在想,从梅卡斯到很多当代的影像创作,我们从观看他人家庭录像中获得的愉悦是什么呢?
也喜欢对话的形式——横竖横前传!
喜欢日本男孩讲的故事,在车里痛哭。**的口音,回忆的生成。当我们再根据影像生产回忆的时候它还是真实的吗
#2thCDIPF @CDAM 家庭影像视***,从家庭权力关系到摄影机背后的权力分配,两者相结合给出(亚裔)家庭影像的目的在于“维稳”——呈现美好的光景,并取代记忆成为“恒定”。
【Thessaloniki 2022】家庭影像对话
迷人的九十年代,在我模糊的记忆里。
很棒,但是对谈者干预太严重,几乎在主导观众的理解
在90s的流光溢彩中,过于真实的家庭影像变得格外重要,随着口述出的历史,先于作者去探究原本的作者意图是趣味点。而最后**出来的观点其实都还蛮身在其中的当局者迷,像是朦胧的意念透过只言片语化作现实,不如那两个故事来得动人。主要可惜的还是太短了吧,时间在回音中一再缩短,在熟悉的笑脸上戛然而止。
关于两个**者的home video的记录,来自上海的女孩和来自日本的男孩。**这部电影花了点时间,由ta们的家庭影像一下子触及到了自己的私人记忆。“dad, stop filming, enjoy the moment!…….二十年后他得以再回忆起这些他曾错过的时光。”看到这里开始哭,直到《let it be》结束。小男孩歌曲中的搞怪一次比一次容易预料。小学时我也这样热衷地用镜头记录一切,甚至透过镜头记录马戏团表演而忘记去观看,拍动物园里每一只动物…..琐碎而无聊的小事,现在都找不到了。他说“家庭影像都是这样无聊的,你甚至无法剪辑,无法取舍,却又无比宝贵。”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丢失了那些照片和视*,但那个相机却一直保留着,现在在我宿舍里。镜头已经模糊了,一直说要去修也总是忘记。一定要去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