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83分钟
上映时间:2024-06-26(FIDMarseille)
类型: 剧情
语言:德语 / 俄语 / 英语
地区:奥地利
导演: Milena Czernovsky Lilith Kraxner
演员: Leonie Bramberger Natasha Goncharova
更新时间:
资源状态:
简介:更多>>
忧蓝生活原名:Bluish,
6th HIIFF第三部。尽管视听语言上应该是内地电影节的极限,也一定程度上探讨了取向认同等老生常谈的议题,但真正的创新之处其实是充斥所有分镜的蓝色元素与人物身份“流动状态”的忧郁情绪互文。如果作为彩虹装置展的影像呈现,其实比呈现给带着叙事预期的观众要更合适
跳跃的情境引领着观众一步步联想与觉察(与电影中的人物同步),在永无相交的平行关系中产生因果,形成牢固的对位,独处的时刻和与他人发生薄弱联系的时刻、冥想与舞蹈、放弃对身体的控制与夺回对身体的控制。情感波动之时,即为情境被撕裂之时,即为人格建立之时。
用最细腻的方式(意外翻出的商标,冗长的游戏解说,洗涤)展开最当代的议题(**,酷儿,亲密关系)
wyl说是讲身份认同,我认为有,但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当下快节奏**想表达的慢生活。 全片色调即主题,蓝色充斥画面的每一个角落,从梦境到现实,人与人沟通,交流。 黑屏数分钟的静心书语,沐浴、进食、凝视、甚至如厕…… 归于自然。
3+ 简明的方**和敏锐的人物状态选取(winterblue/未掌握当地语言的异乡者)。**布景脱离现实
科技产物改变了我们入梦的方式,但对身体最本真的观察和感知依旧是主体性与身份认同的根基;美学很高级,或许可以被粗暴的概括为“**自然主义”
有一些有意思的点,看得人会心一笑,但还是太流水账了,适合治失眠。
google ***作为感知世界的方式,街景是空间切片(涉及部分时间),前进切换还有着速率的变化
吃了一坨味道很寡淡的**。冗长的哑巴时间真是压得人喘不过气,唯一让人觉得舒适的只有黑屏的冥想asmr。极其难听的音乐成为压垮我的最后一根稻草
HIIFF第六部,像是闯入了青少年艺术家的头脑中一样,幽闭、碎片化、前言不搭后语,可正是这种跳脱的风格,加之4比3画幅里的美好胶片颗粒,才令人感到如此放松,偶尔还可会心一笑——果然,蓝色确是最温暖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