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游海水的鲸又名The Vessel's Isle
At an unknown time, people who had never been masked, ****** the town of Qinghongli. The boy from the ****, looking for something lost, accidentally meets a mysterious girl holding a camera and falls into a short and drowsy dream. The young people in the town have illusions and impulses about love, and wantonly respond to life; the hotel owner occasionally immerses himself in h...
之前写的怎么没了?发现越来越多超前或者点映看的,在豆瓣自己的“正式上映时间”到了后,自动就没了,甚至没个删除通知。 关于电影,是几年前看的接近东京首映的版本了。个人美学完整地撑住个人表达,模糊难辨的**,既近现实又充满幻象。等着东京湾游回昆明吧。
有影像上统一的风格,每一个镜头都像是一副流动的画卷,整部电影像是美术作品的拼贴,声音上也有很用心的设计,作为导演首作,这都是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与此同时,电影在情节设计上实在太无聊,三小时的时间,影院毕竟不是美术馆,闷在这么一个空间里,始终坐在座位上,感觉全部耐性都被耗尽了,看到最后精神有点透支。
不是 不是文艺*的问题 有表达欲又讲不出东西 建议去做文艺摄影工作室 开八个小红书账号 我花了45分钟思考是浪费时间还是浪费钱 最后决定还是不要为难自己不如去喝一杯(标看过也可以当我是没看过 我给笔杆打五星的时候就该想到有这一天报应到自己
非常喜欢此片的色调和摄影,彻底放弃内容,闭上眼睛感受声音的窸窣,是非常有趣的体验。很遗憾Q&A环节导演把一切归于作为礼物的私人影像来回答,并没有说出个所以然。主创团队说要表达“一支烟的时间”,然而三小时的声音呈现比所谓的时间和空间更动人呐。抛开这些,若把片头和片尾的男女角色看作几十年后的老年男女主,两人分别在不同场所不同微光中制造老年女主递给年轻男主的花束依然没有在年轻女主离开前送达的遗憾的假想,也许会挺美。
想把小红书上骂文艺*的檄文都搬过来但我好懒
作为九五后导演的长片首作,虽然观众看上去多少会有些许时下最流行的文艺前辈们的踪影与痕迹,但在这三小时的光影声色里还是有着对这游离状态的完整呈现的。这个近乎世外桃源的,无政府主义的,怀念年代感里,那些年少轻狂的憧憬或茫然在这都能寻觅和感受到,而于这高原山湖遍布胜似海的滇国,那种情愫应该会更加强烈吧。
长镜头就算不放那么多也不会影响电影的气质,老太太就算不坐在那里抽十几分钟的烟也不影响电影的内容。映后Q&A中,摄影小哥说主创团队在思考时间的意义,拍出来之后仿佛得到了**——我信你个鬼——以现实时间的长度来表达电影时间的流逝,那本质上是电影拍摄技术有问题。如果现实时间与电影时间几乎是一个尺度,那干脆不需要“电影”这种载体了,反正都一样。不知道导演是怎么想的,可能还觉得自己很高明吧,毕竟Q&A一开始就自我标榜了一波这电影“有门槛”。不过估计导演也只会觉得这是“私人化”的东西,轮不到你们这些品味低俗的、连观影“门槛”都够不到的观众置喙(笑
美术摄影、声音设计,灯光调**很好,但也只有这些东西支撑我呆在座位上。
从见到第一版导演剪辑的画面和HAF选送戛纳的激动,到在狗师、净西和韦师工作室/录音室听配乐,再到最终的成片,算是目睹了整个项目的成长。初见就惊叹于汪导作为如此年轻的导演就有对影像有独特的触感和坚持,以及布布作为制片的强大执行力和对于制作团队的绝对支持。在电影中,“时空”仿佛空气般清澈和轻盈,失落的爱恋亦是如此纯真…期待在大银幕的体验~
说实话我觉得“矫揉造作”四个字形容不足为过。与其不说长镜头拍的完全无信息毫无意义,背景设计也实在是漏洞百出。导演像是凭着自己的臆想捏造了一个甚至都称不上无厘头的时空。 作为电影节的首映作品我真的抱有很高的期待,甚至这三个小时我一直在想他是不是想用这种折磨人的节奏来实验观众的耐心和情绪?但片后的QA环节连导演都说不出个所以然真的太失望了。我想电影可以是私人的可以是情绪的,但不可以毫无思想吧? 我就像看了几张毫无内容的糖水片,通俗老套的桥段和对经典片段毫无理由的挪用。 这电影就像全片几个演员抽的快100根烟,抽的毫无意义,抽的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