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原名:El Castigo,又名The Punishment
当一位「好母亲」终于大声说出心里头有一部分「不爱」孩子时,这电影的层次顺着此前积累达到更绝超越。我们讴歌母性,甚至推崇天职,母爱当然伟大,但伟大二字又是对母爱、母性、母亲的**,即你必须为孩子牺牲一切,但你不能表达任何犹豫甚至后悔,甚至你的丈夫会先于外界对你进行完全不能共情的指责,会比你更委屈,会觉得自己也有陪着玩呀孩子多可爱呀你怎么会感到累感到窒息。这电影太值得看了,不是杜绝爱,而是早该这样认真地审视爱,审视人的位置,尤其是生育对女性某种难免的物化,还有**当了母亲后的被褫夺与被压抑。这电影尤其是最后的长篇对话,看得我只想鼓掌,也更深地感到对母亲的亏欠。希望女主这次在天坛奖有所斩获。四星半。#北影节13#21,***,身边被要求别玩手机后烦躁昏睡的男人熬到结束时嚎叫「天呐」,格外应景。
我觉得,很适合女性结婚冷静期去看。 我也是第一次被人*穿原来母亲真的可以也真的会厌恶孩子。理论上的爱只是囿于身份。
我在惩罚孩子,孩子也在用消失惩罚我。我对孩子有第六感,孩子也有我不爱他的第六感。我早就不是你的妻子了,我只是你孩子的妈妈。成为母亲让我失去了渴望,一同消失的还有我自己。成为七年只陪孩子去过两次医院的父亲很容易,成为孩子失踪却不希望他被找到的母亲却很难,失去自我是社会对父母的惩罚。
没有人的一生可以“一镜到底”。
三星半。故事其实很简单但我看哭了。女主的表演非常有层次,最后在林中喊着孩子的名字时我哭了。后面的对白也太现实了。真的,孩子无辜。妈妈也无辜。只有男人“丧偶式育儿”却自以为是的充满成就感,呵呵。
前期悬疑-中间表述实情-最后陈词 这一连串的关键点做的不错,三段分别让观众对孩子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印象。转折点在于父亲说的那一堆恶果,让母亲产生了“连母亲的社会身份都要失去”的压力中,这个她虽然厌恶但却是唯一立足点的身份;对比母亲对孩子恶作剧动机的猜测,以及来自丈夫丈母**数落,母亲表白时父亲第一时间澄清自己,母亲的阴暗面来源可以得到印证,那是她逃不出去的黑洞,就像森林深处的黑色一样。所以本片用母亲视角能讲的更厚重,目前强调悬疑性也行吧,就难免有情绪粗糙,核心硬凹的**了
2022塔林影后+2023北影节最佳影片/并列影后。相当不错,一镜到底完成度还可以,其实更有意思的是数字**不仅使得影片得以在近黄昏的森林中拍摄,而且极好地捕捉到了演员面部的**真实生理反应(如哭泣或愤怒带来的鼻翼与眼周的变化),实话说这种片子才应该上高帧率!剧作也算不错,悬念与反转埋得扎实,也因此能把家庭剧上升到社会剧的层级,并且以金句“我早就不是你的妻子了,我只是你孩子的母亲”深入讨论了母职惩罚问题,很容易引发社会共鸣。当然这类片子难免有凑时长的尴尬过场戏,本片做的算是相当好了。结尾太弱了……
就冲母亲最后说的那段话,就值得五星。 这部女性主义色彩浓厚的影片,被评选为天坛奖最佳影片,可见北影节的与时俱进。 孩子丢了,丈夫责怪妻子对孩子管束太严厉,才导致孩子走丢。前半段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乎孩子的好父亲,和心思敏感怕担责的母亲。 但结局才发现,孩子的一切都是妻子在负责,丈夫因为忙事业,只会偶尔陪孩子玩耍,却也因此成了孩子心里对他最好的人。最费心力照顾他的妈妈却被孩子厌弃。 妻子的人生已经被孩子填满了,为孩子她放弃了热爱的事业,放弃了自我。当孩子丢了时,她甚至想过,找不到也很好。 她其实并不想怀孕生子,她做这一切只是因为,丈夫想拥有一个孩子,他不会娶一个不生孩子的**。 结尾是最讽刺的,当妻子坦白自己的想法给丈夫,孩子却回来了,此时丈夫急忙奔向孩子嘘寒问暖,压根不care妻子的感受。
看哭了,天坛最佳女主+最佳影片值得!加上最终场看了两遍,第一遍映后场,制片人说本片共拍摄7次,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第6次的成果。7次之后,演员们还想继续尝试,但制片人和导演都表示"没有这个必要了,已经足够好"。两次观影过程中都有男士不耐烦地刷手机,并在结束后抱怨该片铺垫冗长。而我并不认为前期任何段落是为所谓最后的爆发*务的,正如母职这个终身套牢的枷锁本身。育儿并非片中父亲所感受的那样愉悦,是“顺便的事”,所以男士所追求的****甚至生活中随时能够抽离的自由,本片当然不可能提供。映后有观众反应了男士观影过程中的种种行为(如睡觉、玩手机),制片人(同是男性)直言:这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恐惧,我们拍摄本片的愿望之一就是帮助他们战胜这种恐惧。(而相关人士又怎会领情,正将矛头指向一镜到底呢。避重就轻无人能及
当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凝望时 还是忍不住**眼眶 无望又无解 以为只是中国女性如此 没有想到**与此同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