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Dicht bij Vermeer
时长:79分钟
上映时间:2023-03-09(荷兰)
类型: 纪录片
语言:荷兰语 / 英语
地区:荷兰
导演: Suzanne Raes
演员: Anna Krekeler Jonathan Janson Abbie Vandivere Gregor J.M. Weber Pieter Roelofs
更新时间: 03-25 17:51
资源状态: 可播放
简介:更多>>
靠近维米尔原名:Close to Vermeer,又名Dicht bij Vermeer
把nerdy的题材拍得挺有悬念。一上来就把问题摆的很清楚:荷兰国家博物馆要办Vermeer展,那么去全世界哪些国家搜集哪些画呢?有点贾府要办省亲的味道。由此展开,哪些才是Vermeer真迹呢?绿脖子之争很有意思,但也让人惊讶于下定论的草率。看着art historian们看到真迹时的喜极而泣,还是很动人的。一幅画既能被富人当做财产来赏玩(富豪直接捧起**的小画时,摄制组估计是故意拍到学者们的神情),又能被寻常百姓参观,可能是二十世纪后的一大奇观了。由此想到每一个被附庸风雅的吃瓜群众们参观、拍照、又抛诸脑后的“网红画展”,背后都有这样精心的**过程,还是有点感慨。
卡普兰直接拿起画手舞足蹈地说话,真是比拿鸡缸杯喝茶还有气势。
仅仅是叙述就要热泪盈眶,是真的很热爱吧… 以为要来一场浪漫的艺术之旅,结果是枯燥激烈的学术争论,片子很乏味,作品非常迷人。
艺术的周围围满了各式各样的观点。金钱,真伪,营销,科学,探究。很多事情往往取决于几个人的一念之间。究竟什么是纯粹的艺术,它存在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或许到头来还是得依赖那几个人的心血了,谢谢他们。另外,**一个如此雄心壮志的展出之难度,恐怕没有在影片里完全得到体现,那些和不愿意出借维米尔的博物馆背后的故事与博弈可能我永远不得而知。最后,这场展出确实声势浩大,不可不谓世纪之展,然而比起画家静谧细腻的画作,恐怕也不值一提了。
#SIFF# 今年上影节个人观影最佳预定 在杜比厅看**放大的维米尔太幸福了!弦乐配乐很克制 是让人屏息的79分钟 总体是阿姆博物馆2023维米尔展策展花絮 作为纪录片来讲既有insight又有趣 为了办成史上最全维米尔展 策展团队去了世界各地博物馆借画 按此思路展开 穿插介绍了最新研究发现:维米尔如何利用camera obscura作画;部分争议作品如the girl with the flute 最后阿姆和借出方(华盛顿博物馆)对这幅是否是维米尔所作仍有争议 于是它“不作为维米尔借出 而作为维米尔展览” 策展和艺术研究者的工作太有意思了!是会为每一个新发现 每一处细节激动的一群人 一位画家说起看展经历时哽咽了:“我71岁了,终于看完了全部的维米尔,看最后一幅时就像第一次看到它那样。”
#SIFF26# 每届上影节安排的艺术/博物馆纪录片真是对上博的无情打脸。“私人收藏家们早晚会死,艺术品最终会进博物馆的”哈哈哈哈哈,在策展类的纪录片里总能看到对人类的刻薄评论。《珍珠耳环少女》《画室》《倒牛*的**》以外的维米尔我是一幅都不知道,正好这部片子**呈现好几幅不这么知名的作品,以及争议作品。天山**厅空调冻人,而上午十点场毫无转场压力却能迟到半小时的观众到底买票图啥啊,这种人真应该被**上影节!
一生奉维米尔作品为圭臬的艺术家在71岁看完了自己最爱艺术家的全部存世作品 ,哪怕是最后一件依旧感动如初见;在维米尔作品里出现过的一幅画挂在自己眼前,忍不住上前轻轻触碰一下仿佛就此与4个世纪前的维米尔有了新的联结,这就是艺术超越了空间和时间的魅力。片**现过的美术馆似乎就剩布伦瑞克没有去过了,要不也留一个最后的念想到70岁吧。
对维米尔迷来讲有趣但不够过瘾。Rijksmuseum 后来又做了哈斯展。真想亲眼去看几天。
“幸运的是,有钱人都会死。然后…最后总会流到博物馆里。”
SIFF*长宁来福士3厅。荷兰国立美术馆2023年维米尔大展的配套,呈现了和美国NGA关于长笛女孩真伪的争议过程(就创作者谜团而言堪比荷马),有一些X光的新发现(珍珠耳环女的背景为绿帘等),不过没提读信女孩背景的丘比特画(和Virginal旁女士的背景是同一幅),另外还原了暗箱作画的效果,羊皮纸透出的朦胧感解释了独特的墙壁阴影和肌肤轮廓,这点大银幕看相当细腻,甚至在镜头选取合适的景深时,观画人的**可以直接连上画作的**,就有了“视窗”的直观意味。我认同**斯说的维米尔画作的“模糊”,阶级性别的意识形态更多是后世解读的产物,从这点说,画作不断地成为历史生成的视窗。纪录片拍得比较平,但我看得挺感动的,就是所谓科学家和艺术爱好者的平衡我也有,完全理解71岁为看到维米尔而落泪,我也会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