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片年华又名The Years I Watch Hong Kong Movies
少年陆林爱看香港电影,他的生活里,也上演着那个年纪特有的爱恨情仇。他流过血,流过泪,从热闹走向孤独。他发现,坏孩子的天空也并非斑斓。他做出了新的选择……
以这个故事体量而言篇幅略显冗长,可再适当精简;演员选得不错,生活感方面处理得非常好;每次看到北方人向着台湾配音的港片致敬,总有一股自己熟悉的事物被陌生化+神圣化的滑稽感;片名不靠谱,得改。
在生活环境完全不同的东北小镇,看到了与自己有交集的港片年华,特别是租碟,流连在影像中,诚如电影所说,度过了那些看似没有尽头的日子。当然,之前以为是纪录片,港片也出现得少,但这段演绎流畅、尽说人话的青春故事真是动人,幽默与感伤都自然。只是,那个年纪的男生,真配不上懂事的女生唉。
特别好。今天看到陈丹青一句话,艺术最最要紧的,不是知识,不是熟练,也不是文化教养,是直觉和本能,感受力,更是无知。这部片,这些要紧的质地全都有。全程全场笑声不断,也有很多场景细节让我禁不住放声大笑。剧作上的巧妙,每一个演员的真实自然,凸显非科班出身的导演的编导能力。
【词语放映】被片名误导预期很低。其实若把港片元素拿去,就是部难得不错的小镇少年青春片。20万低成本拍摄,全**高中生主演,成片气质比90%的国产青春片更加真实。东北特色的对白张口就是一套一套的段子,使得喜剧风格台词自然而不做作。成本所限难免有粗糙处,经典粤语金曲也用得过多。三星半
简陋、文不对题但可爱,代入感来自演员准确的气质和表演,喜欢生日弹吉他那段。
片名猛以为是纪录片,其实是个扎根东北的年代片,只是看完之后,还是觉得片名不合适,毕竟港片元素运用的还是挺少挺浅的。整体拍摄和表演都蛮朴实的,好在影片还是表现出了不一样的青春风情。
看来真的只是“坏孩子”的青春才能在电影中。或者说电影偏爱“坏孩子”的青春。导演想说的还是太多。就像那时不时冒出来的旁白。真挚。单场戏更出彩。
带男性朋友来看应该会很喜欢,我中间坐不住,不舒*…
青春片拍得自然有感情而不煽情,对于八零后青春的表现不流于符号与夸张。陆林身上有的就是少年与生俱来的旺盛生命力,像《童年往事》中的阿孝咕,又像《牯岭街少年****》中的**。没有被社会摧残前的灵魂总让人动容。是不是每个小地方都有一个传说中的老大:大海
中国孩子的青春都是干架中干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