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EVGE / Homeward / Dodomu
时长:95分钟
上映时间:2019-05-22(戛纳电影节)
类型: 剧情
语言:克里米亚鞑靼语 / 乌克兰语 / 俄语
地区:乌克兰
导演: 纳里曼·阿利耶夫
演员: 阿希姆特·塞塔布拉耶夫 Remzi Bilyalov Dariya Barihashvili Viktor Zhdanov Veronika Lukyanenko
更新时间: 08-25 23:36
资源状态: 可播放
简介:AfatherandasonfromCrimeanTatarfamilytransportthebodyofdeceasedoldersonandbrotherfromKyivtoburyhiminCrimea.更多>>
归途望乡原名:Додому,又名EVGE、Homeward、Dodomu
A father and a son from Crimean Tatar family transport the body of deceased older son and brother from Kyiv to bury him in Crimea.
3.5星。参考影片《落叶归根》《**卡达的三次葬礼》《瑞士**男》《护送钱斯》
一次返回克里米亚的为子送别,充满着艰辛苦涩,可尽管只有97分钟,却拍得冗长无比。能够入选戛纳官方单元,Wild Bunch一定发挥了巨大作用。
感觉是在照着萨金塞夫的回归做,但影像较为平庸,叙事多有模糊之处,儿子的成长和诸多细节逻辑都很难让人信*。有一个人物直接就被放了,剧本还可以再使劲打磨。
3.5星吧。“克里米亚是我们的耶路撒冷”这句对白实在印象深刻。电影的片源对我来说也是值得讨论了。因为乌克兰不断强化主体民族和语言的地位,在乌克兰电影**现非乌克兰语的对白都要加上乌语字幕,虽然这很明显是针对俄语,但是这种字幕型的区隔,在这个片子里却很好地呈现主要角色的身份设定和认同。当然啦,克里米亚能够冒出鞑靼族导演还是挺新奇有趣的事。我更好奇有没有人在克里米亚脱乌后,入俄罗前拍摄过映像素材和家庭级别的作品呢?这让我浮想联翩。
俄乌战火中裹挟的**尘埃,克里米亚困境里无处安放的乡土情怀,立场面前少一些无情的绞杀,多一些基本的人性。
#72nd Cannes# 一部非常应景的由乌克兰***资助的纯乌克兰立场的讲述克里米亚问题的电影,其实政治意图大过电影本身。主角父子选择了饱受压抑的克里米亚鞑靼人族群,因此也与苏联时期的鞑靼人被流放的悲惨历史产生了呼应关系;而最与现实政治相关的点则在于克里米亚危机后产生的新的“边界”与乌克兰危机中阵亡的士兵,再混合上***教的问题,使得这个故事备齐了所有电影节要素。影片的父子关系以及父亲形象都让人想起日维亚金采夫的成名作《回归》,但是做成了一个公路片。两个主角的表演还都不错,尤其扮演父亲的演员,看得出训练有素功底深厚。不过剧作实在是太学生气了,修车厂+小城集市,还有边检站两段戏之套路也是有些令人厌倦。但是结尾那个日出长镜头实在太美了,情绪饱满而生动,直接可以提上一颗星……
再远的路都不能阻挡亲情,希望被**的人民未来可以归乡
很简单的故事,安静且不煽情,甚至没有配乐,电影却显得很有力度。故事虽简单,影片所表现的现实及历史背景却异常丰厚,牵涉到两个国家三个民族及两种宗教之间的纠葛。故事主角是一对来自克里米亚的鞑靼父子,来到乌克兰首都基辅,将死于**之手的长子及**遗体运回故土安葬。他们一路上经历颇多,既与紧张时局有关,也与他们本身性格与文化紧密相连。安土重迁是很多民族的品性,尊重传统无可指责,不过不能灵活应变,太过于执拗,且顽冥不化,有时也是悲剧的原因。
有些人生下来,就注定了一生都在眺望一个难以抵达的远方,那个远方不是她乡,是故乡。整个观影过程是无比感性的,几次鼻酸,想到那些在安曼生活时,看见的巴勒斯坦人。Ta们的后代虽已生活在别处,但仍像漂浮的风筝一样,无法生根。克里米亚和耶路撒冷有着近似的意义。父亲的固执让人生气又很难让人生恨,早年被他排斥的兄弟的外族老婆,被他撬掉的棺材上的十字架,被他锁在屋里,死去儿子的乌克兰未婚妻...都是这些被驱逐的克里米亚鞑靼人死守的顽固和倔强。就像在约旦生活的巴勒斯坦人,从未忘记耶路撒冷的方向。而回不去的克里米亚人,拼死也要倒在故土上又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呢?
克里米亚人的思乡悲歌,电影最后的那轮落日见证着父亲与**生命之源的殒灭,是落叶归根,也是十年长恨;ps 熊族不亡,世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