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凉幻境原名:大いなる幻影,又名大幻影、Barren Illusion
转自:****://music543****/phpBB2/viewtopic.php?p=83669 一對年輕男女,男的是成功的音樂製作人,對生活厭煩,常常覺得自己會消失在空氣中,女的在郵局工作,喜歡把包堸膠^家,又總是拖著皮箱行走,渴望離開。他們相愛,有時相擁,卻抗拒安全感和穩定的關係,如果他們的愛是永恆的,孤寂、荒蕪亦復如此。
又一部世纪末的孤独,让人安心。人会失去形状、失去重量都是因为孤独。海滩的发问和瘫倒都让人想起两年前的真心为你或者9年后爱的曝光的名场面。两人之间平静的生活与平淡的关系让人羡慕向往。不光男主会变得透明,唯野未步子跳楼和滚下床的时候也是没有响声的,但是你听到她喉咙深处发出的声音了吗?
世纪末的焦虑,在无法游走的*仄空间中相互角力,一对**尝试缝合彼此间的疏离,却发现了孤独的永恒性。一则形而上的都市寓言,表达出当时日本社会的锐敏气质。构图精准,“海”“桥”“*楼”“窗户”等空间的精妙选用,加之有层次的声音设计。风声、鼓声、波浪声、声声入耳。孤独的黑洞,无力拯救。
男女主角用各自的方式孤寂着,却又能够共同经营着一份爱情,黑泽清把准了现代人逐渐疏离的脉搏,并用虚妄的**将这份避世情结放至最大,被周遭声音吞没的寡言的人们念着能令自己消失的咒语,只有预见到那累累白骨时才会惊出一身冷汗。
越来越看不明白。黑泽清你不是一般的晦涩!但你绝不故弄玄虚,所以导致人迷恋。
末日片,阴翳的质感,永恒的孤寂,僭越时间与空间、肉与灵。“到最后不都是这样吗?跟这具骸骨一样。”奔向大海与高楼**,本质是同一件事。
6/10。表现都市人际关系冷漠的题材居然能被黑泽清拍出怪力乱神的气息,情节一如既往的缺乏完整性。有像看台湾青春片的感觉,同样的孤独暖味,同样的固定镜头,只是我不接受太零碎无意义的叙事,而且本片既无趣味又无矛盾点,似乎连爱情也看不到,总之什么都不够。 @2014-03-27 18:15:24
影片原名《大いなる幻影》无疑是对雷诺阿《大幻影》的致敬,可以说对现实的厌倦、逃离亦是一种“越狱”。所有的情感都被摧毁在机械性的日常中,即使是快乐的情感也被描述成空洞、贫乏的,如在公园的气球游戏。爱情和**都被脱去了神圣性,它们既是精神**,也是世纪末的无聊消遣。黑泽清在影片中有意无意的展现着日本文化主体性的丧失,酒吧,快餐店,随处可见的英文宣传牌,随风四散的花粉症是这种侵略性流行文化的象征,选择抵抗它则不可避免地陷入贫瘠,即“不育”。在这个意义上,人的消失(死亡)既是必然的结果,也对现实世界主动的脱离。**二人的尝试并不为了修复情感上的连接,而是为了修复传统的,未被现代社会重构的价值体系,是在僵死、机械的长镜头中寻找突破的可能。
突如其来的**场面以及潜在的暴力总是出现在电影之中,在黑泽清的影片之中,往往如同新浪潮,是无因的,也是非政治的;正如同影片的结尾,黑衣蒙面的帮派成员闯入女主人公的工作场所——作为60年代的穿越者。在《荒凉幻境》中,黑泽清同样尝试创造一种超现实的空间感,不同于同年侧重叙事的《自视性幻觉》,在《荒》的末世感之中,作为对空间=情感的支撑,“无用的”叙事退场,仅仅剩下零度的科幻设定。在这个空间之中,灰尘过敏的人物疏离于世,因为孤独而闪烁,而他们的闪烁同样暗示了在这个机器媒介号叫作响的空间之中,人即将消失。 Moreover,我们可以在《荒凉幻境》以及黑泽清其他的影片之中发现一种“不存在的机器”,如同酒吧之中的嗡嗡声,以及机场一幕中,摄影机的向左平移令人物有如突然开启的传送带。
这部电影最强的地方在于从开场就开始不停地构建一个又一个超现实场景,超现实主义般的酒吧(除了主要人物其他人全是背景板,甚至很多人都不怎么动,就好像着色过后的安东尼奥尼电影)、人坐在床上会若隐若现的卧室(这种恐怖片情节以及廉价布景完全吻合黑泽清电影的气质)、女孩突然跳楼的阳台(而且这一幕被全景展现后,紧接着女主迅速跑回房间回到床上,高反差更加说明女主被吓到了,心情复杂到难以说得清楚)......通过构建超现实、捕捉神秘来保持神秘,塞进日常生活的角落里(反过来也可以说它们完全是源头),劣质DVD画质更是加强了超现实感,因为你看不清楚也说不清楚。我认为可以把这样的构建方式称为“黑泽清touch”。对于观者而言,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并不重要,你觉得是什么就是什么,因为那是属于你的恐怖,而恐怖存在于日常。
黑泽清的晦涩和平静令人窒息,极其精简的对白,淡淡的忧伤,年轻夫妇麻木缺乏生机的生活疲态,对命运不济的无奈和自卑,如同与世隔绝坐等死神降临的行尸走肉。情绪化的内容处理的冷静,反而让人发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