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妹又名Sister Kam
走進那所餐廳:法語唱片長期播放、色調紅紅黑黑、陳設略帶政治、文化色彩。再多走幾步到後門旁的洗手間,也許你會見到一位洗碗阿姐,手插在大膠盤內,站著睡,比店內氛圍還要虛幻。 她叫金妹,每晚在這裡洗碗至深夜。會和倒垃圾阿姐吵大架,會自滿的告訴侍應她能憑一己之力劏一隻豬。有次她著我幫忙Set手機鬧鐘,早上五時半起床工作,我把星期一至日標記著,驚覺那不是七天,是永遠。 這勞動作息的循環,就發生於那老人院、夜總會、幼稚園、賓館、運動用品店混雜一起的一段砵蘭街,如斯生態,在萬千後巷,每天都活著。
內容大多自金妹同導演的訪談錄,雖然故事主要從金妹口中而來,但導演係剪接上(包括duration、聲音、片段取材)形成了一種電影語言,則提供了旁聽以外的另一種思考角度。如敘述過去劏豬落田和當前餐廳的後巷,形成了時空重疊展現出人物、事物、時代之變遷。更諷刺是洗廁所和洗碗的聲畫重疊敘述。城市。
三星半。一部很简单的人物纪录短片,15分钟,呈现了一个香港洗碗工的日常处境和生活信念。开头的空镜头很带感。
无论哪里,穷苦的**都相似,而当权的人不会看哪怕一眼。拍纪录片总归是,若能赢得拍摄对象的信任,就成功了一大半。
同記同場看的兩套紀錄片:義載與KARL 義載特別好看,捕捉到早期對龍和道的爭議,與及現場溝通的失敗 KARL是大時代小人物小故事,放不大也不用放大了,同代人看便有共鳴 金妹的基層關懷味重
剪辑稍显拖沓,但整体故事拍得还行
参加『香港短片新里程』线上**看到的,“金妹”只是这个城市低收入人群的代表,但她还是积极去工作,赚着极少的钱维持生活,而不是去讨钱。当年因为不晕船,反而失去了学习的机会,以至于自己没了出路。“我希望自己有个家。”还是很让人无奈的心愿。追踪和拍摄上平淡了些,互动也全靠金妹自己的魅力。3.5
听阿嬷讲那过去的故事。(照本宣科的剪辑手法,扎扎实实的打动人心。#你们西式的岁月静好,是背后有人在付出中式的汗水#
影像是一種讓我們硬生生闖入他人生活的直接媒介。這些人可能日常根本不會有機會接觸更別說攀談。感到手足無措。對底層人物的紀錄和描繪最終能走向什麼地方?瀰漫開來的無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