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劫游学团原名:המשלחת,又名The Delegation、Ha’Mishlahat
第13届北京电影节第21部。干脆叫不靠谱游学团算了,***那条线没看出有什么深意,只看到几个小年轻喜欢来喜欢去又傻又蠢。
#BJIFF2023&电影资料馆 让我想起了跟同学参加国情教育的日子。严肃的**之后,大家合张影,回到酒店聚在一起该吃吃该喝喝,虽然没这么伤感的爱情线,不过也是段值得回忆的青春。结合了******的背景,开始老师百般告诫学生不要在波兰暴露***的身份,但Frisch的两次坦白,让他得到了司机的帮助,也收获了*****情是整部片子的主题,他爱她,她爱他,他爱她,每个人都爱别人,但就是不爱自己。淡淡的难过随着波兰的细雪悠然落下,在历史的灾难面前,貌似身边的人都能够与最爱的人抱在一起,得到片刻的安*。失败是常态,总得继续迎接未来的人生。正反打颇多,但也有几处镜头语言比较有特点。两次圆形分享会,第一次用了长镜头记录下所有人的表情,第二次在每个人发言时都用了黑色遮挡物掠过,仿佛意味着精神上的擦拭。
犹太**历史的厚重、恒定,降临并穿插到青少年情绪的善感多变上,几乎有招架不住的危险。但是种族身份的历史摆在那里,抹不掉的悲怆让人物故事,甚至当下心绪都必然要找到一个缺口,而那是电影青春得来又无比古老的命题。#北影节13#14,资料馆
2.5星,难看。用青春片来反思***意识形态的想法挺新颖,但实际成片很灾难,形散神也散。
(明明是三个人的电影! 果然还是会被真挚的情感打动
合格的完成了上一代历史,和新一代青春故事的融合。给浮躁与叛逆,带来一些沉重与思考。具有张力的三人设定,有温情,有疯狂,也不乏虐心,是很有可看度的以色列青春片。
#2023 EFM# 新生代少年单元入围。片名《浩劫游学团》更准确。这片太厉害了,在一个青春片**里,装的却是反思以色列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大命题,跟拉皮德在《同义词》《阿赫德的膝盖》里讨论的问题一样,但是更深入浅出。可谓是“***4.0”电影,把记忆与后记忆在记忆之场并置,并写出了不同代际尤其是年轻一代对待历史的复杂态度,同时还并置了口述史和电影文本,还有非常富有技巧的寓言式拆解(奥斯维辛一段简直是神来之笔)。总之这文本的层次做得简直是神了。而且剪辑非常值得一夸,很多戏只取半场,反而形成非常有趣的声画关系。#年度十佳候选#
以色列版《燃冬》,但这部在分寸和精准程度上拿捏得比陈哲艺到位。年轻人如何用复杂的态度对待更加复杂的历史?游学团,走的是「老路」,分岐的是史观乃至政治观,或者,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可惜在战争当下,这种可贵的、积累已久的复杂情绪与认知,在顷刻之间便被消解得烟飞云散。这部电影,最终成了过去的「预言」,今天的「不合时宜」。#2023bjiff
外公喜欢上犹太女孩,要感谢***将他们分到了一起。我喜欢上同班女孩,要感谢游学团让我们一起同行。扫帚换成以色列旗帜,却不敢在波兰人面前表明身份。营地偷来的鞋子,摆不到商场**只能送回奥斯维辛。合照时我们都露出了笑脸,没人在意我的消失。当把游学团当成生意,没人听得到历史曾经的哭声。
浩劫是历史的浩劫,游学团只是一场种族教育的冬游,两者并不搭嘎。在几个主角看似浩劫的情感波动,就像在水里放了个屁,冒了几个泡而已。#BJIFF 13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