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领阶级原名:Blue Collar,又名蓝领
齐克、杰瑞和斯莫奇三个工人在同一个汽车工厂工作,经常一起喝酒。一天晚上他们偷用妻子的钱去饮酒作乐时,突然想到一个主意:**工会办公室的保险箱!起初以为行动失败,因为只得手了600块钱,但随后齐克意识到他们可以钓到更“大”的鱼。他们决计勒索工会。结果让他们震怒的是,工会竟宣称他们偷走了一万元的巨额!
前半段比较轻松,后半段随斯莫奇被工会**而将戏剧张力发挥到极致。工人始终脱离不了工会的摆布,永远都在受*纵。表现这群蓝领阶级不论怎么改变始终都被工会*纵的绝望和屈辱。
汽车城底特律的工会故事,由真实故事改编。非常棒,角色鲜明,幽默十足,矛盾层次多样(工人的肤色差异,工会的**,工厂内部的权利斗争,等等)。演员全都特别好,优点之多完全停不下来。施拉德的导演**作竟然这么厉害,虽然他拍片拍到精神崩溃,片子也票房惨败,是时候全挖出来重看了
6/10。前半部同台飙戏飙得神采**,脱口秀出身的理查德·普赖尔居然嘲讽起电视节目里滑稽的黑人演员,在号召志愿者发手册的**上站起来指责公会的无能低效,随后国税局查水表时提醒妻子找邻居借孩子谎报生育数量,可以看出此人的野心和自负,他既不是正直的黑人英雄也不是种族歧视色彩的黑人反派,与二位工友形成了鲜明的反衬,工会的人正是通过他怼完监工反而要求一瓶酒作为和解的傲气,拉拢他步入非**的少数人***。后半部更倾向于直接谈论主题:工人对本该保护他们的机构展开攻击,以及结尾统治者用威*利诱引导工人阶级互相敌视,这样一个工人阶级自毁的隐喻。热浪冲天的工厂环境和显示汽车产量的巨幅广告牌,表现出政治系统控制人的冷酷。
阶级矛盾是永远不可调和的,也很难想象,几个人与一个运转了多年的体系之间的抗争能有几分胜算,那些肮脏、贪婪、带血的种种,在电影里铺陈的时候,会让人愤怒,但也止步于此。更加可悲的是,明明对规则一副了然于胸的样子,却还是不自觉地当起了规则的棋子,任其摆布,结尾的安排真是黑色、悲凉。
讲工人阶级但并不算讨好工人阶级的电影,当年遭遇票房惨淡也就不足为奇了。电影是《**车司机》的编剧第一次编导的电影,十几年前刚开始玩豆瓣时就知道和想看的电影,当年一年起码看三四百部电影。今时不同往日,现在看电影是难得的消遣,电影里的汽车之城底特律也已经破产,成了美国著名的“铁锈地带”。
翻译:刻薄学院郝院长@豆瓣 校对:离开海的鱼 豆瓣电影字幕翻译2.0小组2016年1月31日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显然,美国底层工人消费不起他们生产的物。若不**,那他们需要攒三年工资才能买一台能看「蠢节目」的电视机。调研人员「从美国政府角度」对于工会问题的分析似乎很有道理:打工人从被他者剥削状态丝滑地**了自我剥削状态。幸或不幸,那些养家糊口拖家带口的工人不会这样思考问题,那些只想「涨工资」去消费的工**不想过问工会的事,只有那些身处于《蓝领阶级》家庭当中「眼高手低,不安于现状」早早(背地里)就有了肮脏可耻廉价的背叛「原生家庭」意识,且实质上参与了破坏、掠夺、瓜分和出卖《蓝领阶级》集体利益的「工贼」团伙信了「美国政客」这套**逻辑。他们似乎被《美国**》革了命,被《忧郁的解药》洗了脑,被《**人生》化了妆,被《蠢货》附了身:你总想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努力成为一个不是你自己的人。
schrader的导演**作可真厉害,本以为是喜剧片,看着看着发现有正儿八经犯罪,最后发现整盘剧情大棋其实是在揭示阶级矛盾。richard pryor最好的电影角色没跑了。
A hidden gem。值得在每一个工会里循环播放,同样也想给那些能无限与资本家共情的人看,所谓的“你背叛了工人阶级”的真正含义是:看你其实连底特律汽车制造显示屏上的一个数字都不如。如果不在这里死,那就在那里死。
对工人阶级的生活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其中种族矛盾与阶级矛盾贯穿始终,最后的那句关于“斗争”的台词可谓点睛之笔,风格写实,内容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