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与岛原名:Ling Yu Dao,又名Parkland of Decay and Fantasy
故事背景发生在一个被废弃的游乐场里,在那里,超自然现象与心灵感应形成了平行实相。有一天,一群外地的艺术家来到此处生活……
这个归类让我非常疑惑,这是纪录片?导演执着地想把真纪录片拍成鬼片,那干嘛不直接拍个伪纪录剧**呢。一片废弃的乐园,导演时而想拍出现实的荒芜感、废弃感,时而想拍先锋村里的古怪艺术家们,时而又带着强烈的主观引导性去设计(导演给自己署名编剧了)、探访,想整出个鬼片,素材整合还不够好。如果你的提问只是“哎XX当年死小孩那事儿是怎么回事来着?”,让被拍摄对象再复述一遍你已经听过的故事,那这种引导显得不太聪明,或者没必要把你自己剪进去;要剪进去,就干脆更私人影像、更vlog一点。掌镜跟别人聊天时一刻不停地嗯嗯啊啊应和,都录进去了,也是个很不好的习惯。当然,这种模糊体裁的尝试、把纪实画面拍出实验片效果,还有利用手机电脑录屏画面、一些音效设计来营造灵异感,还算有点新意。(重申一遍,我不认同这叫纪录片)
#16FIRST#伪纪录+恐怖,走到哪拍到哪的模式。很生活也有很多问题,东一块儿西一块儿整体太散。整个节奏把握也是离谱,像纪录片但又不是纪录片,最后那段几分钟的噪声真是刷新了我在影院的难受程度下限…可以但是没必要,还有视点太散就比如最后一个镜头的转换很突兀啊。空有反叛和创新的壳子,实际只是素材的堆积
前面二十分钟分钟惊为天人,后面其实也时不时冒出一些天才的想法,但同时也夹杂着大量自以为是,语法含糊的小聪明。我其实还是蛮喜欢的,之所以不能给更高的分数,主要是因为我坚持认为导演不应该以折磨观众的感官体验为乐,但本片导演显然是有点享受这个过程的。
A-/80|中国随处可见的废弃主题乐园仿佛巨大的散发着腐臭的**横列在都市之中,无法视而不见却又不能直视其翻白的眼瞳,既是被消费主义和城市化不断翻新又抛弃的城市记忆,也是边缘人物自我流放的归属地。非常有趣,导演还那么年轻**作就进哥本哈根真是让人嫉妒,但感觉他只是觉得这个地点有趣,并没有想太多其他的象征意义,有的时候这样反而更好。#2022CPH:DOX#
**座展映场看的,远超预期!很学院、实验的伪纪录片。城市化议题的多人物视角切入是很适合纪录片的采访方式的,解决了叙事视点分散和叙事连贯等新人导演的常见弱点。包括桌面电影和app ui叙事能看到导演在类型及表现形式上的拓展尝试。里面有很多非常实验的镜头设计,像抖动失焦模拟醉酒,和鹅过肩跟随镜头等都是很生猛和有构思的想法执行。在***、保安、当地农民、外来艺术家多个切口拼凑出城市化的兴起和衰败,鹅是代价,农田也是代价,人当然也是。艺术没法具现出表达,**的迷思才是真正悬置的鬼魂。
如何在影像中召唤出纯粹幽灵?或幽灵的真身应当依托于何种介质而凸显?这是所有**导演都应当思索的议题。能看出导演在全片中采用了诸多方式尝试使幽灵现身,语言、声音、装置艺术、造型、新媒介、时间与空间均作为某种招灵手段,包含在“召唤幽灵”的这一影像仪式中,仿佛像一场完整、沉闷而严肃的原始祭祀。但适得其反的是,随着影像质地愈发躁动、失衡与狂躁,真正的幽灵反而消隐在影像深处。事实上,影像的灵化形态只有在其最为舒展之时才能生成,也只有当影像开始真正的轻盈、肆意与飘散时,来自影像深处的幽灵才会显影而出。去看看阿彼察邦的《湄公酒店》,根本无需任何繁复而深奥的形式手法,只需要一缕清风、一点环境音或一丝异动,就能撩拨出无尽的幽灵与鬼魂。
#16th FIRST# 纪录片竞赛。前入围CPH:DOX-New:Vision。**艺术学院。对废弃游乐场基于“空间”的历史-记忆的一次**度探索,其中当代艺术家们和机器人爱好者两段还是挺神的;直播等两段桌面电影也有意思。挺可惜没有做档案方面的延伸(设计图就不说了,电视节目起码弄一期啊!)。
看到友邻的短评有点害怕我会破口大骂这部电影了……(18:04开看前备注)//我真的要开骂了20:15 //豆瓣改一下词条,这是故事剧**不是纪录片。表演痕迹明显,first怎么划分纪录片的啊?分段叙述,但也是在层层递进,慢慢揭露这个鬼灵是怎么样的。对于物品选择,镜头运用与色彩选择,导演应该能拍出一部受小众cult片爱好者的推崇与欢迎。实地演绎,口耳相传,直播、电脑、唱片,并不新奇但确实有趣。
导演可以去尝试拍剧**,比如恐怖片这个类型,片中设计的伪纪录部分挺像那么回事的,很有创意。
制片人在映后说,导演在国外读了6年的电影,想把国外很多先锋的形式和技术带回来放到自己的片子里。所以看起来就是套了很多所谓实验的壳,但是讲不好一个故事,也看不清每一个人。以及觉得这应该放在剧**里,纪录片也是他其中的一个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