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之悲原名:The Grief of Others,又名他人的伤悲
这个故事是根据小说利亚海格科恩这幅他出生后的婴儿死亡57小时和父母试图回到他们以前的生活和努力恢复常态了为自己和两个孩子。
1、“放弃一个自己不想要的孩子更难。”2、人们来来往往,但不知道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也不知道这里葬过一个孩子。
保持了前作的风格,虽不能说是有突破,但感觉仍旧很舒*。通过打乱时间线来增加故事的一点神秘感(其实前作也用到),但总感觉沿着故事本身的顺序讲也不差的,现在这样,看前半段的时候可能会有点困惑... 影片自主发行7月中旬开始每周一在纽约东村AMC放一场,还请本地观众多多支持!
《他人之悲》,这个美国华裔导演拍的电影有时候有一点让人恍惚日本电影的感觉。 不过我不太喜欢电影里一些“特别的”剪辑方式;每一个人心里的事,我觉得好像也并没有讲完,比如那个胖胖的男孩,以及堕胎的女孩。
看的时候竟然一直想到Noah Baumbach
特别冷静平淡,喜欢把记忆画外音的处理,想想片中人物的沉默其实也挺真实的
不似同类题材内敛到过度的情感克制,也并非鸡飞狗跳的风波冲突,始终选择一个折中的角度来审视每个家庭成员与悲伤的关系;而没有用过多的对白作填充,也总会有种旁观视角,能更好的**这个故事。孩子们天真的厌世嫉俗,大人们试着坚强却又沉湎的矛盾;结局安排一家人在另个时空悄然埋葬,与旧址诀别,很真切的抒发。即便它的受众可能真的很少很少,但只要了解和看到,就会有种“不枉此行”的感受。
比较平的家庭题材**小片,无功无过吧
在卢米埃学院看的,散场时,卢米埃学院的总秘书女士看我一个人去地铁,就陪我去了。这部电影花了12天拍摄,12天啊,导演不愧是学经济学的
一部家庭**电影,平淡是痛,感恩是福,关于是否要保持生活的原状,还是去迎接新生命的到来。镜头的位置很有意思,不知道是在**,还是一种记录,简直就像是新手上路。
显而易见,王沛智是把《他人之悲》放大到了人类之悲。他这部柔情似水颇具**气质的作品真正令人惊艳的地方在于,能将这么一个多议题且极富戏剧性的文本处理得如此冷静而又细腻。影片里既有家庭成员之间隔阂与羁绊的刻画和探讨,同时也有针对传统女性与现代女性在堕胎议题上不同态度的呈现。谁都知道人生的真相应当是move on,应当是将活着的我与体内那些个已死的我剥离,或者将命运当中注定不能拥有的人和事淡忘。但清理「子宫」的过程完全不像把房间里没有价值的艺术创作扔进垃圾桶那样粗暴和简单,有人自始至终都无法从死亡的阴影里自然分娩出新我。作者除了强调「我很抱歉」这种自觉而又真诚的认错态度对于解决人与人之间冲突和矛盾的重要性之外,也在用必不可少的仪式感给予观众希望。但愿那几朵向阳花最终能分担并带走这《一家人》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