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岛屿写作:如雾起时原名:他們在島嶼寫作:如霧起時,又名Port of Mists
是谁传下这诗人的行业?且听那宇宙的游子,在梦土上为你朗读―― 《如雾起时》以郑愁予同名诗作为向导,从已然失落的第一本诗集,切入诗人的生命。曾在港口工作、熟稔于水手与离别,煮酒焚叶星座聚首的烫热年代,到爱荷华时期的冲激,以及任教于耶鲁后的静定与博观,他始终守着这美的行业,高高举起风灯,在世界的脸上镶嵌光影。
那个时候写诗的年轻人之间的感情很纯洁,他们可以约个姑娘在旅店开个房聊一夜康德,其他的什么都不做。
到底是缺素材还是舍弃了过多的素材呢?
三星半。报刊字体阅读困难,诗歌穿插的也有些过快,不停要按暂停键。在电视上看效果大不如电脑。最有趣的是“在旅店里谈了一夜康德,什么也没有发生”哈哈
****://***.bilibili****/video/av2705623/index_2.html
诗没太触动我。纪录片差。我也可以和女孩子去旅馆谈哲学呀!康德谈不了,菜单包括维特根斯坦,罗素,美学,认知论,**,德勒兹,逻辑学,爱森斯坦,等等……不过真的不理解了。或许**变了。或许我不够纯。或许有的时候真的不想**。这个问题发人深思。
是谁传下诗人的行业,黄昏里点一盏灯。第二章节谈诗艺的部分很好,不过不相信小旅馆谈一夜康德什么都不发生的“纯洁”,老家伙欲盖弥彰
這一部同前幾部相比相去甚遠。只會讓觀眾走神,真正有趣的地方稍縱即逝。但是看到了活字印刷的部份和基隆魚市,這不是我們一直都想拍的嗎——台灣太小了,你想拍的東西永遠有人比你先一步。
在我眼里,也许郑愁予的成就不像杨牧或者王文兴那样大,但是从这个里面我最喜欢他。不会说像余光中理所当然的把自己的成就看作很伟大,也不像周梦蝶那样形单影只孤苦伶仃,我觉得真正的对诗歌也好音乐也好,本身就是一种对情感情绪的依赖,内心深处都是饱含深情所以生活才要其乐融融。我更喜欢这一部。
太長太長,內容分散,讓人看不下去,毀了我心中的鄭愁予
诗人曾经轻易的让年少时的我泪盈于睫,不敢忘记那敏锐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