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羞子又名Dumb Men
創作於「民間記憶計畫」之中。在秦嶺山坳的老家,人們習慣將靦腆、不善言辭的人稱為「偷羞子」。一個院子,祖孫三代,都沿襲著「偷羞子」的基因,矛盾之結來自於若無其事的沉悶,導演試圖打開窩藏在家族「偷羞子」下的真實內心;然而,記憶不可磨滅,苦難彷彿幽靈遊蕩在院落之中,一切都是歲月的共謀。
可與《獨自存在》作一互文。導演介紹自己片子就一句話:「這部電影悶死人。」想了很久,這話究竟是自嘲、雙關,還是三關.......
最近莫名其妙因为工作的原因看了很多小众的纪录片...中国人在家庭中极其不善言辞和沟通的性子,在这体现得挺好
非常沉得住氣的攝影,很有氣質的片子,悶和困也是真的。不喜歡一個一個詞兒蹦出來的有氣無力的旁白方式,感覺分分鐘要斷氣了。拉拉雜雜講的故事沒記住幾個,感覺真的故事又沒講出來,是剋制吧,但可能又剋制過頭以至於阻礙傳達了。紀錄片在發展,擁有更多觀衆,但這類的片子,再過多久,觀衆也會是少的。但人家或能堅持成傳奇也未可知,向王兵看齊吧。
剪辑的时候和画面中的人们对话,对话不发生在现实空间,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这样活着。
熟悉的方言和鄉村氣息,童年的記憶咕嘟咕嘟吐著泡泡。冬日硬朗的陽光揉爛,藏在皺紋的年歲里,日常的村落生活因再度觀看和記憶回溯而將意義打撈,哪裡有什麼田園牧歌,不過是一段接一段的瑣碎和冗長 / 反身(reflective)和私人回憶是影片的獨特性所在,可用法值得再斟酌,用得太多太刻意反而顯得笨拙而可疑。/攝影可圈可點 / 結尾的自殺名單想起了《浮生取義》但嚴重偏題。
赶脚影像本身也是颇“偷羞子”的表达。只不过在大年初一看草地场周末放映的这部纪录片还是挺尴尬的体验,其他观众所说的无法忍受的“沉闷”不断被亲朋们的拜年所打断,甚至我这不合格的观众还中断了一部分的观看,dbq[苦涩]
吴老师形容这部片子有一股吸漩力,封闭的院落空间,低压的、“闷”的质感,缓缓道来的乡音,观众会不自觉地沉浸其中。什么样的作者就拍什么样的片子,《偷羞子》与导演胡涛的气质暗暗相合,当面难言,于是影中人多个欲言又止亦或沉默的时刻被堆叠起来,与那组“物的凝视”形成了某种呼应与连结。《黄婆滩》与《偷羞子》可以对照来看:前者是向外的,纪录群像;而后者则是向内的,老屋的人、物、空间中包含着一个个记忆的“触发点”,琐屑、平静的生活片段处在前景,颇具戏剧性的往事却被置于背景,镜头扫过,唇齿间熟稔的方言独述便不自觉的流淌而出,这种自反虽然笨拙羞涩,却也真诚自洽。浮生取义,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尾段处宗祠画面里的**名单,家族创伤的幽魂无处可泄,沉默的大多数把苦难咽进肚里,世代轮回,形成了一个周而复始的闭环。
的确也看到了童年记忆中的农村生活,但困是真的困,自己买的票,再困也要看完。
人的大脑对信息的接收和处理是有一定规律的。电影这门艺术也是在这样一种规律下的探索和创造。一个好的idea如果不能创造性地处理成符合规律的表达,那么也就止步于“概念”了。确实让人难以看下去...
赵亮导演极力推荐的作品。但是…真的看不下去。影片大量的留白镜头甚至长镜头,多到让人胸闷气短,同时配的“画外音”也并没有帮助观众更好去理解影片,反而更加云里雾里了。这不是一部拍给普通观众看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