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棚原名:戲棚,又名Bamboo Theatre。2019年纪录片类型片,创作于中国香港地区,具有粤语语言版本。由卓翔执导,于2019-11-02(香港亚洲电影节)公映。
戲棚,一座座以竹竿搭建而成的臨時劇場,每年都會出現在香港不同的角落,漁村、鄉鎮、小島與市區,可謂到處都有它們的築跡。這早於一百五十年前已出現的文化場所,是香港獨有保存的非物質文化遗產,集結戲棚搭建技藝丶民間風俗與戲曲藝術於一身。 影片豐富紀錄這文化場所出現的不同族群:戲棚師傅如何搭建容納千人的劇場空間;鄉民如何參與娛神娛人的酬神活動;劇團如何搬演一段段扣人心弦的戲曲表演。透過鏡頭·帶蓍觀眾遊走於他們當中,傾聽他們的對話丶了解他們的生活·感受這一座座戲棚蘊藏的魅力。
一座集戏院**神社庙会多种功能的庞然大物,在那个现在不让提及的是非之地各个偏僻村落里拔地而起,只有一周的使用时间纯手工搭制然后再拆除,留不下任何痕迹,里边的物件又都有上百年的历史,看着这么一个移动的古迹被繁琐专业熟练的呈现再消逝的过程本身就是种很伤感的体验,而且它的用处已经越来越少,成为了非物质遗产。很朴素纪实的拍摄,感觉缺乏一些数据和串联全片的关键或者老故事支撑,说明的文字也用得不太好。#**56#最佳纪录片提名。
之前看过一个戏棚**屋,真的就和这个一毛一样!
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出品的首部纪录片,拍得实在普普 对神功戏(不只有粤剧)感兴趣的可以去看陈守仁的书 /单间
戏棚众生相,从一片白地到起到成到唱再到消失统共也不过一两个月时间,沿着陡峭悬崖靠海而建,工人跨坐在脚手架上,据说也是现在某地才有了,摄影机就放在那里不去打扰,尽量记录台前幕后所有工种,像是揭开一阕神秘的传说。凌晨时分戏棚空荡荡,一位演员走上台坐下来开始唱,神功戏酬神,天光戏唱给天地众生听。想起那时候去看天后庙去看本地史展,当时只道是寻常。
还挺厉害的,看了开头决定不出门,叫了外卖。很大胆也很信任观众地没有旁白,甚至没有采访,就静静在一边拍。竹棚也是港片的重要场景,搭棚师父们个个是龙少爷。说到神功戏酬神,看到戏棚旁边的大海,我忽然感慨这恰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体现,我这种成长在北方城市家属院的人是体会不到这种和自然亲畏相依的感觉,也接触不到这些仪式。天地不仁,水火无***才要祈求这“不干预”中的有利一面。看这片想起以前在饭局上认识的男生,后来他转行回港,我有年出差去港才发现原来他白天上班晚上练舞狮,他家负责类似这种“街坊会”,逢年过节要出狮,还上了他家唐楼去看狮头麒麟,刀枪剑戟摆在谭公像旁,历届会长照片排在墙上,最妙的是还有位听力不好的管房老先生。这是我在望京和三里屯所不能了解的他的生活啊
觀察型的紀錄片,我還挺喜歡的,攝影和聲音都有很用心的去設計,看完以後會讓人產生想要多瞭解一些的願望。作為傳統手工藝愛好者,雖然也見過很多次戲棚的實物,但第一次看到一根根竹竿搭建的過程和層層疊疊的結構,有一種原始樸素的感動,是那種對人類古老手藝和智慧的讚嘆,而戲棚的時效性和非功能性,從無到有又到無的過程,還讓它生出了一絲禪意。戲班後台也很有趣,從超強收納箱到在棚內煮食睡覺的老演員,尤其是天光戲那場看的直起雞皮疙瘩,印象非常深刻。在傳統行業越來越落寞的今天,看著棚裡的人們來來去去各司其職,那些閃亮的釘珠下微微褪色的戲*,登台前的默念,角落裡老舊的物件和落了的灰塵,隻言片語,構成了這一小群人日常的空間是我們所不熟悉的,另一面的香港。
IDF2020 导演有点自相矛盾的地方 看得出来想保持距离但是又用古典乐来自行注解 戏剧祭祀作为临时的社会空间,在其中去讨论在地与公共本来是很有意思的题目 可能我期待有些高了
向观众展现了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棚搭建的过程。为天后庆生,各个海岛村社搭台唱戏,热闹的庆典场面,一种文化的传承。不过演戏、看戏及舞台*务人员,他们均已是老人,能感觉到这种遗产正在慢慢逝去的失落感。影片拍得很安静,没有旁白,没有解说,极简的几句对话,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主题。前后所配的**的大无,与粤剧奇怪地合拍。
没有特别大的戏剧感,反而是生活流的贴近,非常观众视角地看台前幕后。现在这样珍惜传统的影像还是越来越少了。
一个娱乐人与神的地方,一个完全用竹子搭建不用一颗钉,可以容纳整个戏台,后场,乐池和观众席的地方。弥足珍贵的民俗纪录资料。 非常喜歡,感情分加到五,**大无配搭手艺人高空作业的翻飞的手势有点起鸡皮疙瘩,慢动作的舞台表演也是美轮美奂。剧情因素降到最低,近乎绝对零度的记录着围绕着戏棚的一切,说是近乎,是因为仍然微微的聚焦了一位老年表演者的生活,拆米,煮饭,食野,化妆,登台,卸妆,睡觉。另一位老者在**搬了桌椅到戏台上,面对着空空的观众席,以手敲击桌子做配乐歌唱,名曰天光戏。看完心想自己从前认为这岛是文化沙漠,也太浅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