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海狂鹰原名:The Eagle and the Hawk,
Fredric March无法在残酷的战争中使自己变得麻木,苦恼不已,甚至精神面临崩溃边缘。休假时与Carole Lombard萍水相逢,暂时的抚*并不能解决他的问题,最后他选择了**,战友Cary Grant煞费苦心替他保存了所谓的尊严。
这才像John Monk Saunders的剧本。部分空战段落直接借自『翼』,但这里真实的并非场面,而是情感。短短一小时内,踏上**时的意气风发很快即被充满宿命气息的自我质疑所取代,相比道义上的反战,其实更多是在死亡阴影笼罩下的内心挣扎,以及对**杀戮的困惑。黑暗中仅勾勒出身影轮廓的打光十分贴切。
感觉这片题材严肃沉重,关注士兵心理健康,反战意识强烈,选材和切入点好超前。这DVD封面啊,Carole在里面就10分钟的客串= =||| CG年轻时候确实精神,而且他的角色难得的against type,成名后根本不可能演。March是个好演员可以算句废话了。。。
其实Crocker不帮Young伪装,发回给他家人的*问信和官方报告上也必然是显示英勇战斗光荣牺牲。一个老资格飞行员更合情理的做法不应该是帮助补充兵度过新手期更快适应么。Voss被老Mac们群殴击落时20岁48架,老Mac自己事故时23岁57架,你觉得他们是孩子其实不是,空战本不是老年人干的活。
以如此极端手法释放强烈反战控罪信息的一个前提是当事人不能是由于怯战才去反战。可问题却在于,你把他塑造成胸前挂满奖章的空战英雄,也就意味着此公必然是一位情绪自控与心理调节的大师,从来不会把地面上的负面情绪带到天空(有点像25小时里的男主或绿皮书的司机那样),否则作为战机主驾你绝不可能做到每次空战都全身而退毫发无损(虽然后座的观察员悉数阵亡)。可这样一来,影片的震撼性悲剧结局就变得不太合理了。那更像是一个发生在不胜其职的新人身上的故事?……PS片名直译:鹰与隼。鹰是中大型猛禽,隼是中小型猛禽。
Young**时背景还是庆祝会上的欢歌笑语,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Lombard角色只是个***作用,让Young把自己心里的感想倾诉一番。男主间的火花多加一星,值得回味。
一战和二战夹缝中的反战片,尽管结尾Cary变成酒鬼懒汉的一幕被删去,依旧格外沉重。马老师自然克制的演绎(a reluctant **** and drunkard)和Cary极富个人特色的表演(typical expressions that he brought into later screwball comedies,rich but high-pitched voice with a tone of cynicism and self-mockery)相得益彰。Carole强行补阙。
反战题材电影,出现在33年确实不常见 而且通过March这个人物反思战争的残酷 一次次痛苦煎熬的身处** 一次次与死亡擦肩而过,最终走向毁灭 Grant最后替March挽尊非常感人了😭
用心理病症的演化来表达反战的主题,不过站在1933年的位置上毕竟相当尴尬,同时令人感到战争导致角色命运的悲剧也是一种可以被替换主题的框架故事,反而削弱的深刻性,况且故事说得如此松散。
卡洛这个没背景故事没人物塑造甚至没有名字的角色完完全全就是个工具人……格兰特前半段太讨厌了,为杀戮而杀戮,连手无寸铁的跳伞中的飞行员都不放过,要是再晚几年完全可以送上军事法庭——违反海牙空战规则草案第四章第二十条!——的程度。现在还有多少人对于战争的想法就像电影中马奇的角色最开始所以为的:只是好玩?不到十岁的孩子仍然像电影中崇拜英雄的小男孩痴迷于谈论敌人的死亡与受辱,百年来人类几乎从未进步。
经过二战以后这片的题材放现在很吃香啊,还有男主&男二的那种关系搁现在能给**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