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前的蒲公英又名Bitter Sweet Ballad
这音乐学院老师真的能把人气死,,
First第三场,袁老师来了现场。是个人比较喜欢的偏温暖的纪录片,每个孩子都很阳光,王路遥、冯小云两个女生太令人心疼了,给冯小云打D的那个音乐学院老师是**。
越看越压抑,表面上是某种正向的宣传,但内里却隐藏着巨大的社会性悲剧,活脱脱一份庞大的从小到大的*从性测试问卷。*从陌生的相遇和不得已的别离,*从因拆迁而搬离的老校区并搬进空荡荡的新校舍,*从不够开明的父母并硬生生斩断自己的喜好,*从退出本并不想退出的合唱团,*从莫名其妙的不透明的黑箱*作,*从微笑,*从规律,*从中网慈善晚会还有***,*从巨大的无法跨越的社会鸿沟。你都能做到吗?恭喜你,这份问卷你能取得高分,可以顺利毕业了。风起前的蒲公英是锦簇的丰满的**的,风一吹,它们就都不见了,也没人知道它们去了哪里。
失望是有的,如此题材却如此圆润,看不到尖锐的表达,也仅仅比央视纪录片多了一层微妙的讽刺而已。视点分散均匀而不够聚焦有力,富余的机位和分镜消散了纪录片的真实感在场感,让很多场景显得更像是一种浮于表面的采访。 其次,题材和视角都略显平庸,蒲公英这样的中学,其教育质量和学生的机会,已经胜过中国绝大多数乡镇中学了,它一再与北京的文化资源作比对,显得格外矫情,而且不断渲染的离别气氛也让影片的表达浅尝辄止,它本可以探讨更多底层教育资源分配的,虽然受制于**,毕竟获得了龙标。再者,影片对个体的学生心灵的呈现也极为有限(参考周浩《高三》),女孩对镜假笑那一段是为数不多的华彩段落。
第2077部,北京真实的《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的理想主义迸发在这个不断流动的学校合唱团的教学。怀斯曼式《高中》的不介入,看合唱团学生的学习唱歌体验,哪怕这些体验其实对学生的生活带来的只是一点音乐的回忆。但是就像映后的学生说的,这个学校仍然会被某些体制的影响。而那些东西感觉被舍弃掉了,让这部电影的“求龙标”的讲述过度求稳。有一段,学生们可爱,但是老师有一次直接把阶级带到了教育,感觉残酷的东西,或许在影像以外真的存在。
清影工作室出品的作品,一如既往贵在选题,在过审的边缘上闲庭信步
有什么是比一部关照现实却不高高在上的纪录片更好的呢?比《旷野歌声》更加轻盈,就像风起前的蒲公英…
感觉800个小时的素材着实是导演没想明白这个故事。对于袁老师的人物性格塑造很欠缺。虽然理解,但是男孩子就因为人少和变声期要被合唱团劝退?这个故事本可以更深刻。
好过当年的梧桐树,视角多样,语言生动,但三年拍这样一个题材,素材量如此大,却还是不够。
很能代表清影风格的片子:叙事结构完整,声画关系丰富,工业属性完备,同时不失人文关怀。在《四季的问候》的歌声中,童真的哀愁汩汩而出,当强风起时,蒲公英们似乎只有四散的命运。选取了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合唱团作为拍摄对象,但摄影机还是过于克制,导演似乎没有深入探讨更多议题的意愿(阶级、教育、梦想),也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对现实复杂性的挖掘。比《旷野歌声》简单太多,但所幸镜头的触摸足够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