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影视
观看记录

流浪北京在线观看和下载

流浪北京(1990)

7.9

别名:Bumming In Beijing

时长:69分钟

类型: 纪录片

语言:汉语普通话

地区:中国大陆

导演: 吴文光

演员: 张慈 牟森 高波 张夏平

更新时间: 01-04 18:04

资源状态: 可播放

简介:(被称作中国第一部纪录片的)该片围绕一群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的“北漂族”(那时被称作“盲流”)展开,这群人中有作家有画家也有导演,尽管各有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的原因,他们来到北京却都是为了追求更为纯粹的艺术理想,……更多>>

抱歉:抱歉,暂停提供-cp

《流浪北京》下载资源

《流浪北京》相关推荐

看完整榜单>>

《流浪北京》流浪北京》剧情内容介绍

《流浪北京》

基本信息

《流浪北京》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真正的记录片。吴文光之于中国新记录片的意义相当于崔健之于中国摇滚。《流浪北京》(Bumming In Beijing)

【原 片 名】Bumming In Beijing:【中 文 ***浪北京(含花絮)

【出品年代】1990:【MPAA级别】N/A。

【IMDB链接】N/A:【IMDB评分】N/A。

【国 家】中国:【类 别】纪实。

【导 演】吴文光:【主 演】N/A。

【文件格式】XviD + MP3:【文件大小】1CD 45x15MB。

【视频尺寸】576x432:【影片长度】69 Mins。

【对白语言】中文普通话:【字幕语言】外挂中文。

流浪北京影片内容

吴文光作为新时期中国记录片的先驱,早就功名成就,因此这次来雕刻时光看片的人格外得多。《流浪北京》是他在1988年6月至*****10月拍摄的作品,也是他的成名作。看完之后,使我想到许多东西,似乎也明白了记录片的真正价值或说支撑它存在的理由。

显然,在剪辑上导演煞费苦心,像一般的电影一样,从“故事”开始讲到结束,流畅和平实的叙述方式,为我们描述了五位“盲流”艺术者在北京的生活。“盲流”是世俗的说法,如果文雅一些,他们的准确身份应该是“自由职业者”(free-lance)。他们分别从事摄影、写作、国画、油画和先锋戏剧导演等艺术**,基本上处于社会体制之外,自由的创作。影片根据正常的叙述模式“开始——发展——结束”,分成三大块,而主题内容主要是他们五个人的“自述”,即面对静止的摄影机“自言自语”。如果从导演拍摄的角度讲,主要是以五个人的讲述为主,导演基本不介入(“名字”仅仅被提到过一次)。这种完全靠文本“说话”的作品,应该是非常记录片化的。另外,在剪辑上,以一个“主题”为中心,五个**不是光讲自己的事情,他们之间也互相补充。使故事有机的联系起来,不孤立,不散漫。

第一部分“来北京”(going to Beijing)。谈到来北京的初衷,大都是对过去“不真实”的现实生活的不满。张瓷(音译,片子是英语版的)毕业后,被分配到偏远地区,与周围的生活状态不能融合,所以到“文化中心”的北京来“混”。有的觉得自己的工作不是所喜欢的,而仅仅是为生活所迫,如果这样“被迫”地过一生,太没意义了,所以到也来到了北京。他们都觉得“这一辈子,只想做自己的想作的事情”。来北京的目的就是这么简单和明确。的确,他们对自己的“事业”所投入的精力和热诚,绝对是发自内心的渴望。

第二部分“生活在北京”(living in Beijing)。这些在我们眼里“神秘的人物”,给我们太多的遐想或者说神往。因为他们是搞艺术的人,仿佛他们每一天都会精彩和充实。然而这些并没有多少资产的***多刚来北京时,一无所有),衣食住行都是现实的困难。他们经常地要去“朋友”那里蹭饭吃,经常为了房租而搬家。像画国画的张大力说,生活的唯一来源就是卖画,而只有外国人会来买,好的时候,一个月能买出去三四幅,勉强维持生计。而对于另一些人比如画油画的瘦**张夏平,把自己的作品看的比生命还要重要,她说“我不会靠卖画为生的,哪怕我去**,也不会卖画的”。显然在他们眼里“艺术生活”比现实的生计更重要。可以说他们为了艺术可以献出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艺术就是他们生活的本身状态和真实生命的“流露”,如我们的身边的空气,已经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却是必须的。

搞摄影的“小伙子”高波,从自述中看出他非常随和。他说自己也不知到怎么就做了“盲流”,做“盲流”也没什么不好的,别人爱怎么称呼就怎么称呼吧。我喜欢摄影,摄影就是我的生活。他经常说到,那些“战斗”在危险境地的“摄像师们”(比如战地摄像师),为了拍到精彩的照片和震撼人心的作品,不畏牺牲,他说自己有机会也会这样的(仿佛带着某种神圣的渴望),因为为自己心爱的事业而死,心甘情愿。影片切入了他的作品,多是生活“精彩”的一瞬间,画面有一种**的感觉(不是我们站好再拍照那种)。可见他捕捉“镜头”的能力以及善于“抓拍”的艺术直觉力。

前面提到的那位瘦**,对自己的绘画艺术充满了无限的崇敬之情。做画的状态简直就是与上帝虔诚的交流的状态。她说自己以前心情低落沮丧的时候,经常在黄昏时分去景山上的一个小亭子,看着夕阳下的金光灿灿的故宫和飞燕纷纷归巢的情景,她说自己感受到了幸福和生命的快*(“这种感觉真好”),也许她从这种“氛围”或说“环境”里找到了深深触动她的灵魂的东西,使她的生活充满了“艺术性”。面容消瘦的她,没有**特有的红润的姿色,她也无求与这些。影片记录了她筹办个人画展的事情,在展厅里她精心的布置,在布告上写下诗一样的话:“如果上帝的闪灵……”。

然而从他朋友的讲述里,我们知道“她”最终疯了,画展只能夭折。他的朋友说,在“疯癫”的非理性状态下,或许是与艺术达到真正交流的方式,她的“发疯”使她更加贴切了她所从事的艺术生命本身,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疯的,这好像是我们的宿命。“发疯”在我们的记忆里是一种可怕的***,却在他们眼里成为了生命的一种境界或说状态。我不想用“正常”和“不正常”来化分我们和他们之间的距离,因为我们对于***的不同态度,本身就随着**的演变而不同(在福柯的《疯癫与文明》里有精彩的论述)。因此,我们不能用“现在”的尺度来衡量他们的行为,但有一点是肯定,他们不是故意的,或说刻意的如此,用“不得不”和“本来就是这样”的词汇来形容他们,也许是恰当的。

牟森是八十年代先锋戏剧导演的先驱,拍摄的时候正赶上他排演《大神**》,他是个略显成熟的人。他渴望有自己的一个“戏班子”,可以排自己喜欢的戏。一次次的演练,终于换来了最后的演出。他说导戏是他的生活,戏里戏外对于他来讲,都是一样的。因为导演戏剧本身就是我生活的全部价值和目的所在。

第三部分出国(going to broad)。艺术是无国界的,对于出国,他们看法不一样。有的一心想办法出去,有的则无所谓。出去的方式多是采取与老外结婚,张瓷嫁给了美国老头,张大力娶了一个意大利妻子,而那个摄影的高波因为作品在**参赛,留在了巴黎。或许国外有更自由的空间,或许外国人更会欣赏和享受“艺术”。不管怎么样,他们大多还是出去了。对于他们的理由,影片没有过多的解释,仿佛也和“发疯”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决不是追求什么物质利益,而是继续他们本身的生活状态,国外和国内,对于他们只有空间的差别。

屏幕变黑,经过短暂延续之后,时间到了*****10月。除瘦**疯了,张慈出国以外,“小伙子”、张大力和牟森继续按原来的方式生活着(仿佛没有大浪之后的痕迹)。接着屏幕变黑,打出英文来,(大意是)九十年代初,“小伙子”和张大力出了国,牟森也离开了北京。这些“盲流”们结束了在“北京”的流浪。

《流浪北京》评价

..
任晓雯 2008-10-27

一群疯子。其实假疯。真的利益相关了,都清醒得很。

..
angelfish 2006-06-25

晕,没有人觉得张夏平疯得很假吗?

..
Connie 2007-03-14

唔,我是盲流誰怕我,我丑,我窮,我自瀆......今天你瘋了沒有?

..
S.Dummy 2007-02-22

虽然这部影片并没有那么迷人,我也无法认同其中一些东西,但是为了某种立场,力荐。

..
老朱 2008-05-27

中国**纪录片开山之作

..
菠萝油宝少爷 2011-09-06

追求梦想与自由首先就得忍受孤独与潦倒。

..
宁静森林 2012-01-16

中国的艺术家困境

..
桔子 2010-04-26

喜欢这帮人,喜欢他们的皱眉,他们的苦笑,他们**地吐出一口烟,喜欢他们的纯粹甚至癫狂。理想和自由主义的**就在这部片子之后迅速地结束了。看到最后心里不由想起那句泰戈尔的诗:“我心绪不宁,我渴望遥远的事物。我是我自己心里的流浪汉。”

..
亡招菌 2011-02-18

20年了

..
陆支羽 2010-03-19

一群自由职业者的**书:亲爱的孩子,如果你有梦想,就去北京当“盲流”吧!PS1:确而动容于牟森和他的“蛙实验剧团”排练尤金·奥尼尔《大神**》的场景。PS2:借此祭奠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以及他们的北漂梦。(附:吴文光三分钟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