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沿岸田野纪行
1997年3月,由庄孔韶教授带领的教学研究小组来到长江中游沿岸的土家族地区做人类学调查,目的是建立人类学书本知识和田野现场之间的联系,以及寻找有价值的调研切人点,以实现跨学科**研究的可能性。《长江沿岸田野纪行》就是根据此次调查所做的全程同步的影视教学记录。现在重新剪辑后,转而用于今日的大学课堂,旨在方便那些准备**田野地点的人类学学生,通过观看这部影片,引发他们思考理论与调研现场实现学术对接的契机,并进一步转换成他们自身田野工作的思考。
说实话纪录片拍的一般属于看到什么拍什么类型,毕竟是98年拍的片子,当年的官方拍的纪录片基本都是这样风格加上么得感情解说,但是作为人类学研究的影片绝对是经典案例。另外人类学者受专业的视听语言训练非常有必要。
作为地道土家族,见过悬棺、抬棺、丧鼓,经历过不止一次祭祀、丧礼仪式,听江边船工号子,**和姑姑用奇妙的调子唱起哀歌。原来它是特别的,原来有我所不知道的美丽。
没想到是解说的…画面本身也有张力,不免有些遗憾。单分析影像的视点来看,用解说更微妙了……有种不上不下的感觉,某种程度也说明在田野里混杂的个人感受和抽象分析?虽说我看了也不知道具体田野调查是什么样的hh 存在明确的编辑方式,但介绍的效果却浅层,个人以为有更好处理。觉得微妙的地方还有一点是这样的组合方式事实上纳入了更多的环境素材,实力上又极大可能是素材太散。
通俗易懂 展现得比较表面,不够深入
05年新版,全程解说(全程视*记录后写文本)。从已有知识入手,探索性课题记录拼凑,部分课题浅而部分较深入。大概分:婚娶、民居、民歌、巫神、丧葬、饮食(看饿)、手工、白帝城、族群DNA古今对照。要是后期各个主题与各切入点的资料对社会开放就好了,不知截止三峡工程做了多少工作。
人类学课堂观影。吊脚楼,背篓,山歌与编钟相似的音阶所体现的古楚音的地理分布。
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方法上放映的纪录片
因为巴东县的民歌曲调特殊,并与福建的传统戏剧联系起来,从而发现两地人在古时的联系。“音乐的研究与族群的分布与迁徙联系了起来”,impressive!
特别好。箩筐还能背猪。不过我一直好奇四川人平均身高矮是不是因为经常需要背东西,因为根据杠杆原理来说的话低身高需要克*的力比较小
如果如巫山云雨,则是虚构中的变迁选题;本片则是解说式人类学拍摄。在美学与学科主体性之间如**衡…但反过来想想,单是留存作为档案就足够好,影像存在的目的不正是这个吗?